“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方法在生态系统观测研究中的应用”研讨会在京召开
- :NESDC
- :2024-12-03
2024年11月30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方法在生态系统观测研究中的应用”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顺利召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燕山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站、中国科学院大学数学学院、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发展部的多位专家和研究骨干参加了会议。
图1 会议现场
会议由何洪林研究员、王彦棡研究员和郝彦斌教授主持。何洪林研究员首先介绍了参会专家和会议背景。郝彦斌教授围绕“量化复杂生态系统状态转化”研究开展报告,该研究构建了基于能量传递的理论模型,为生态系统状态转变的定量表征提供了新方法。刘捷教授基于热力学理论介绍了伞蜥、巨嘴鸟、塔黄等生物热量变化与转移的相关研究;任小丽副研究员报告了基于长期监测数据开展的成熟和幼龄林生态系统植被碳周转的长期趋势差异的相关研究;李书劼博士后系统介绍了生态监测数据产品生产技术、基于深度学习的碳储量预测以及生态预测系统框架等方面内容,并提出了构建生态智能体的设想;张梦宇博士后汇报了一种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变化影响的新方法,并系统分析了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系统管理措施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影响;梁智强工程师介绍了图神经网络的研究及应用;杨俊祺博士介绍了基于Granger的因果推断方法在生态学上的应用研究案例;董世玉博士汇报了基于混合模型估算生态系统蒸散发的研究进展;刘畅硕士汇报了基于大数据架构的模型数据融合系统的构建和应用。大家针对每一个专题报告都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以及关于进一步结合方向的研讨。
最后何洪林研究员进行了会议总结,指出要进一步加强计算机科学与生态学之间的学科交流与合作,并在数据分析、模型应用、交叉学科融合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希望各方携手并进,能够在学科交叉新征程中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本次会议针对如何利用长期联网监测数据开展挖掘分析、人工智能如何与生态学专业知识有效结合、图神经网络在生态系统应用的可行性、模型误差分析等关键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为推进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在生态学应用以及野外台站信息化建设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