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袁文平团队发布2001-2020年中国玉米物候期数据集

近日,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袁文平教授团队通过生态网络云平台(https://www.nesdc.org.cn)发布了基于融合数据集生产的长时序中国玉米物候期数据集,覆盖时间范围为2001年~2020年,用户可在线访问获取最新数据。相关研究成果以“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maize phenology in China from 2001 to 2020”为题发表在JGR Biogeosciences

2001年以来,玉米已超过水稻成为世界第二大粮食作物。2019年,玉米约占全球作物产量的12%。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玉米生产国,2019年的玉米产量为26095万吨,占全球玉米产量的22.72%,在稳定全球玉米供应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气候变化对作物物候有显著影响,影响作物生长和产量。因此,准确监测它们的生长和收获时间对于管理农业生产以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1. 2001-2020年全国22省县级平均的玉米生长期长度

研究团队基于长时序高时空分辨率的标准化植被指数融合数据集和每年更新的玉米分布数据集,采用相对阈值法生产了2001至2020年中国22个省份的玉米物候期数据集(简称CCPD-Maize),包括生长季开始(SOS)、生长季结束(EOS)、生长季长度(LOS)、营养生长期长度(VGS)和生殖生长期长度(RGS)。基于农业气象站观测的玉米出苗期和成熟期,与识别出的SOS和EOS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较高的准确性,R²分别达到了0.964和0.823。研究团队进一步分析了玉米物候变化趋势,并评估了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2001至2020年间,玉米物候变化表现出显著的年际波动和空间差异性。北方玉米区春玉米生长季长度延长了4.28天,南方玉米区春玉米生长季长度缩短了4.90天,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生长季长度缩短了2.24天。营养生长期长度与平均气温呈正相关,而生殖生长期长度则与累计降水量呈负相关。这些研究发现为评估玉米生长状况及制定农业适应性措施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
该项研究工作和数据制备得到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925001)资助。

论文信息Peng, Q., Shen, R., Liu, Y., Li, X., Sun, Q., Huang, J., & Yuan, W. (2024).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maize phenology in China from 2001 to 2020.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Biogeosciences, 129, e2024JG008095. https://doi.org/10.1029/2024JG008095 

      数据链接2001-2020年中国玉米物候期数据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