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第三批观测技术规范”高层次专家研讨会在京召开

         2024年1月24日,受科技部基础司和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委托,由野外科学观测研究专家组和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共同承办的“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第三批观测技术规范”高层次专家研讨会在北京西郊宾馆举行。中国科学院陈宜瑜院士、于贵瑞院士、崔鹏院士、彭建兵院士,中国工程院唐华俊院士、刘世荣院士,国家科技部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徐波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刘涛副局长,中国科学院机关主管业务局曾刚处长、杨萍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葛剑平教授,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冯仁国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周广胜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康世昌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唐辉明教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高孟潭研究员等出席会议。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和地表动力灾害、大气科学与气候变化、冰冻圈、农业种质与区域农业等领域观测技术规范编写组共计4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现场

      专家组组长陈宜瑜院士首先介绍了会议背景,并指出观测技术规范编制工作对野外站的发展至关重要,其对于开展更广泛的联网研究和观测数据历史比较研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未来野外台站的活力和生命力息息相关。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徐波对近3年技术规范的编制工作进行了肯定,表示观测技术规范的编制是未来野外台站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抓手,保障了国家野外站未来长期稳定的运行。

专家组评审

何洪林研究员汇报了国家野外站观测技术规范编制的总体进展,编写组组长于贵瑞院士再次强调了规范编制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希望各领域编写组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随后,康世昌、周广胜、周伟奇就冰冻圈科学、大气科学与气候变化、城市生态系统3项技术规范的编写情况进行汇报,周公旦、刘清秉、张国涛、蒲小武就地表动力灾害领域的重力型灾害、水力型灾害、地震灾害3项技术规范的编写情况进行汇报,高清竹就农业种质与区域农业领域1项技术规范的编写情况进行汇报。

与会专家对本次完成的7项规范予以充分肯定,同时也对后续规范文本的修订提出了详细建议。经专家组共同商讨,对此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第三批观测技术规范”编制工作予以决议,希望编写工作组根据专家组建议,认真完善后形成一套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前瞻性、可操作性且代表国家水平的野外台站观测规范文本。

最后陈宜瑜院士总结指出,地表动力灾害、大气科学与气候变化、冰冻圈、农业种质与区域农业等类型的观测研究站是国家野外站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编制其观测技术规范,不仅对促进野外站科学观测与试验的标准化、规范化、网络化、长期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为相关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发挥其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