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浪底站发布2016-2017年栓皮栎人工林碳水通量观测数据集

河南黄河小浪底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小浪底站)在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生态网络云平台(http://www.nesdc.org.cn/)发布了2016-2017年栓皮栎人工林碳水通量观测数据集,数据集为半小时、日、月和年尺度数据产品,包含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生态系统呼吸、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潜热和显热通量及空气温湿度、水汽压、风速、风向、辐射、大气压、降水量、土壤温湿度等气象要素。

1、小浪底站简介

小浪底站位于河南省济源市境内,始建于1998年,2003年列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成员站(站名:河南黄河小浪底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2021年列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小浪底站地处黄河中游黄土丘陵与南太行交错区、第二~三级台地过渡区、暖温带亚湿润季风气候区,观测研究区域属国家重点生态治理工程区,地理区位特殊,具有典型山地和大型水体的代表性。主要生态系统类型为山地人工林生态系统、低丘山区农林复合系统、水域生态系统。主要植被类型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土壤为棕壤和石灰岩风化母质淋溶性褐土。

2019年小浪底站牵头组建了森林植被通量国家创新联盟,并获国家林业与草原局批准,该联盟现由19家教学科研单位组成,已建12个涡度相关通量观测站,观测对象包括栓皮栎、杨树、侧柏、樟子松、油松、华北落叶松、杉木、云杉、刺槐、橡胶等10个树种,对进一步发挥小浪底站在人工林通量观测中的引领作用,系统了解中国典型人工林固碳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潜力,服务国家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补充作用。

22016-2017年小浪底站栓皮栎人工林碳水通量观测数据集

全球变化背景下,人工林在区域碳水循环中的重要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是我国天然分布最广的树种之一,太行山南麓位于我国黄河重点生态区,属我国林业工程重点区域,在该区域开展栓皮栎人工林水碳通量观测研究对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人工林碳汇功能评估有重要意义。

2005年以来,小浪底站采用涡度相关通量观测技术,长期开展了栓皮栎人工林碳水通量监测与研究,迄今已积累了连续10余年通量观测数据。为进一步推动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研究、促进林业高质量发展,小浪底站公开发表经过加工整理的2016-2017年碳水通量和常规气象要素数据。该数据集可为人工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研究、人工林生态系统管理及区域碳收支评估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撑,有助于推动我国野外台站数据共享和数据规范化管理。

论文引用:

黄辉,周宇,张劲松,. 2016–2017年小浪底栓皮栎人工林碳水通量观测数据集. 中国科学数据,2023,8(4).(2023-07-26).

DOI:10.11922/11-6035.csd.2023.0082.zh.

数据DOI

10.57760/sciencedb.ecodb.00095

数据下载链接:

http://www.nesdc.org.cn/sdo/detail?id=64edbd597e281719e42aa91e